查看原文
其他

夸人恩爱如鸳鸯,我看你这是盼分手啊

霜天蛾 物种日历 2022-07-15

对东亚国家来说,如果要选一种动物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那毫无疑问是鸳鸯了,正所谓“鸳鸯双栖蝶双飞,愿今生常相随”。在几十年前,绣有鸳鸯图案的床上用品是婚礼必备,但如果以过去的眼光细看这些图案,会发现有些鸳鸯有点不对劲——这不是两只公鸳鸯嘛?

大概就是这样子。图片:淘宝

这种“鸳鸳相报何时了”的错误在以前很常见。作为动物园水禽区最靓的仔,雄性鸳鸯的翅膀上竖立着形态夸张的帆状饰羽,脸上有着宽阔的白色眉纹——人们马上就能从一众鸭子中认出它,却往往想不到旁边那些灰褐色的鸭子竟是雌性鸳鸯。虽然色彩暗淡,泯然众鸭,但雌鸳鸯的眼睛周围有一圈白色眼圈,并向后延伸一段,凭这个小特点,也可以把它从其他鸭子里认出来。

羽色艳丽的雄性鸳鸯与色彩暗淡的雌性鸳鸯。图片:Quartl / wikimedia

恩爱,只是表面上的

在中国,从古到今跟鸳鸯有关的诗词歌赋不下4000多首,其中有些年代比较久远的作品,是以鸳鸯来表现亲兄弟的手足之情的。如曹植《释思赋》写到:“家弟出养族父郎中伊,余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作此赋以赠之”,“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在魏晋时期,这是一种常见的比喻。 

除此之外,在大部分诗词里,鸳鸯都被赋以忠贞爱情的意义。西晋崔豹《古今注》中说鸳鸯“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干宝《搜神记·韩妻》中,恩爱夫妻被王拆散,先后自杀,其冢生巨树交错,上有雌雄鸳鸯各一,交颈悲鸣。同样情节的故事还有更早的《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上下滑动图片查看,《荷花鸳鸯图》。图片:陈洪绶(明)

在古代,类似寓意的动植物还常被赋予一些奇怪的医疗保健效果,如合欢可使夫妻欢好,鸳鸯也是一样。唐代孟诜[shēn]《食疗本草》记载若夫妻不和,别人悄悄做了鸳鸯羹让他们吃,便会和好如初。

在韩国,婚礼上的新人常会收到一对叫做 wedding ducks 的饰品,通常是一对木头雕刻的鸳鸯,形态各异,象征婚姻美满,夫妇恩爱。不过这种饰品有时会做成绿头鸭的造型,而绿头鸭的两性关系可是“罄竹难书”。

日本的一对鸳鸯形的香合。图片: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当然,现代动物学研究早就证明鸳鸯并不是什么一生一世只爱一个的痴情鸭。绝大部分小型和中型鸟类,在一个繁殖季内,表面上执行一夫一妻制,暗地里偷吃却是常态。所谓夫妻本是同巢鸟,生完娃后各自飞,繁殖季过后,这种夫妻关系就自动解除了。只有少数体型庞大、寿命长、迁徙路线稳定的鸟类,比如皇家信天翁,才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意义上的)忠贞。

为爱鼓掌的一对鸳鸯。图片:Erik Zachte / wikimedia

单亲家庭,带娃不易

在中国,鸳鸯每年在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繁殖,在长江以南越冬,在许多生态较好的城市公园、园林景区和野外湿地都有记录。在春夏季,它们主要吃昆虫、蚯蚓、蜗牛、小鱼和水生植物;在秋季和冬季,它们主食淀粉含量较高的植物,尤其是壳斗科植物的果实。

在繁殖期,雄性鸳鸯会不停向雌性展示艳丽的羽毛,头上红棕色和青绿色相间的羽冠也显得更加蓬松——鸳鸯的种本名galericulata就是拉丁语假发或帽子的意思。在求偶时,雄性还会扭过头,嘴巴对着翅膀上的羽毛,做出夸张的梳理动作《诗经·小雅·鸳鸯》中有两句“鸳鸯在梁,戢[jí]其左翼”,这个描述与鸳鸯的求偶姿态很像。

雄性鸳鸯在梳羽。图片:pixabay

在交配后,雌性鸳鸯在靠近水面的树洞里筑巢产卵,每窝9~12枚。雄性有可能会守护巢穴和雌性,但本身不参与孵卵。待小鸳鸯孵出来,雄性也不会参与育雏,这段忠贞美好的爱情到此结束。

母亲带娃。图片:London looks / flickr

鸭类具有独特的换羽期,在繁殖季后,它们翅膀上的飞羽会脱落换新,这个阶段它们不善飞行。为了躲避天敌,在更换飞羽的同时,无论雌雄鸳鸯,全身的羽毛都会陆续换成更黯淡的蚀羽。此时雄性鸳鸯的外貌类似雌性,但雄性的嘴是鲜艳的红色,仍然很好辨认。

披着蚀羽的鸳鸯,红色的喙暴露了它的性别。图片:John Beniston / wikimedia

湿地是它们的家园

你可能没见过飞翔的鸳鸯,或者说,就算见到了也没认出来。鸳鸯浮水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许多人可能认为鸳鸯本来就不善飞行。实际上鸳鸯的飞行能力很好,在飞的时候,雄性的饰羽会收平,远远看去,就跟其他的野鸭子差不多。在狩猎合法的地区,鸳鸯常会被当成其他野鸭子误杀。

飞行中的鸳鸯。图片:Norman West / flickr

鸳鸯在东亚地区曾广泛分布,然而大规模的捕杀出口和栖息地破坏,使它们原产地的数量大大下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只有去动物园才可以看到鸳鸯。不过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和德国,有许多鸳鸯逃逸后形成了数量较多的野生种群;在美国也有零星逃逸种群。在北美还有一个鸳鸯属的亲戚美洲鸳鸯(Aix sponsa),因为虹膜颜色鲜红,看起来要比鸳鸯霸气一些。

美洲鸳鸯,也叫林鸳鸯。羽色鲜艳的是雄性。图片:BS Thurner Hof / wikimedia

据估计,目前世界上的野生鸳鸯大约有65000~66000只,虽然暂时被评级为“无危”,但数量总体有下降的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湿地环境被破坏。这一点在中国许多湿地公园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许多湿地公园注重人类的感官,或是垫平地面盖建筑修步道,或是为美观去除原生湿地植物,换上艳丽花草,并没有考虑到生活其中的野生动物。这些措施都使得健康的湿地面积越来越小,像鸳鸯这样依赖湿地的水鸟也越来越少。

城市公园中的“鸭鸭”们。图片:Ryan Mandelbaum / flickr

鸳鸯好歹有艳丽外表,有文化根底,受到的关注较多,但实际上其他更多的湿地生物,也应得到应有的关注。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219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霜天蛾。

是爱?不是爱?

和30多种鸭交配,怎么回事鸭!

花心还是忠贞?大佬教你做人

人生错觉又添新:TA想吻我

看起来浪漫的比心,其实是……强制爱?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